青少年白癜风公益活动 http://hunan.ifeng.com/a/20170626/5773085_0.shtml01:11新华社上海10月24日电(记者许东远吴振东)“学过物理都知道,水不是铁磁性物质,无法被磁化……”在复旦大学最近一次“似是而非”课上,该校物理系教授盛卫东以“磁化水”“量子波动速读”等举例,揭露当下“时髦”的科学骗局,引来听者阵阵笑声。今秋新学期,“似是而非”课第一次出现在复旦大学课表上。这门由该校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楼红卫组织开设、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卢大儒命名的课程,集结了文、社、理、工、医不同学科12位教授,准备了17个专题,包括“人体健康、免疫、疫苗中的伪科学”“基因能够算命吗”“你的眼睛背叛你的‘心’”等等。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对伪科学的辨识能力”为教学目的,本学期开设其中的14讲。每到周二晚上六点半,复旦大学第三教学楼教室都一座难求,不少学生只能沿墙站着,或趴在窗外。“许多同学六点前就来占座了。”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曹潇告诉记者,这门课一开就“火”了,人的课程容量,选课人数超过一千。在第一节课“用数学发现谬误”上,楼红卫提出一个疑问:某防火用具推销员说“家里发生火灾时,不能往卫生间跑,因为统计表明,火灾时死在卫生间的人数最多”,这个说法对不对?“对与不对,不在于论据的对错,而是在于从论据‘死在卫生间的人数最多’到论点‘不能往卫生间跑’的推理逻辑谬误。不论火灾时死在卫生间的人数是不是最多,都无法推断火灾时是不是应该往卫生间跑。”楼红卫接着举例,“医院每天的死亡人数大于小诊所,是不是看病就要去小诊所呢?”楼红卫表示,如今无论是在现实生活还是网络世界,似是而非的“科学论断”层出不穷,即使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面对一些常识性问题时,有时也会缺乏必要的判断能力。“开设这门课程,不仅仅是为了驳斥一个伪科学,讲一个知识点,而是教授一种更科学的思维方式,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生活中运用。”“不学逻辑就不懂逻辑吗?不是的。”作为授课人之一的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郝兆宽也表示,希望青年学生能通过这门课进一步树立科学精神,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世界,以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谈起开课的初衷,楼红卫说,是此前几位老师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