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中国的指南针,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在中世纪传入了欧洲,也因此迎来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在不同的领域大展身手。
指南针的出现历程,离不开磁铁的存在。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发现磁石不同寻常的特性,人们对其进行了一定的观察探究,从而有了磁石的发现。对于地球来说,其本身就是一个磁体,地球的外核由熔融状态的铁和镍组成,因此存在电流以及对流,从而就有了磁场的产生,在地球上,如同磁条一般存在南极和北极。这就为指南针的应用提供了条件。
在公元1世纪,中国人利用磁石发明了司南。所谓的“司南”我们其实并不陌生,“司南”即是将磁石刻成勺子的形状,放在一个被磨光的底盘上,它自己就会指向南-北轴。在8世纪的时候,中国人就用磁化的铁针代替了司南中的磁石。此后人们便在《梦溪笔谈》中发现了用于航海的罗盘的出现。
在罗盘传入欧洲之前,欧洲的旅行者辨别方向的方法就是利用太阳或者北极星。但是,这种天文方法受天气条件的限制较大,当坏天气出现时,不仅影响航海而且还可能会导致惨重的后果。但是,自从罗盘被传入欧洲以后,不仅方便了欧洲的旅行者和航海事业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的程度上还进行了一定的改进,使其定位更为精确,同时,法国的一位科学家皮特鲁斯·佩里格里纳斯还第一次解释了磁铁的原理,当然这也包括了罗盘。
从此之后,罗盘成了不可缺少的工具,获得了极高的评价。罗盘出现后,每年,无数的水手都把自己的生命寄托在这个小铁片上,根据它的导航驶向远处的目的地。旅行者们再也不用为天气的不稳定而发愁,依靠着罗盘,勇敢的踏向未知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