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氦的发现
1.1氦的发现
年08月18日,法国天文学家PierreJulesCésarJanssen观察日全食过程中发现了一条波长为.49nm的新谱线。这条线和钠黄光nm非常接近。(误差?多普勒效应?)
氦光谱
PierreJulesCésarJanssen
(.02.22-.12.23)
年10月20日,英国天文学家JosephNormanLockyer也发现了同样的谱线,因为这是在太阳中发现的新元素,他和英国化学家EdwardFrankland一起将这个元素以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Helios命名为Helium。
JosephNormanLockyer
(.05.17-.08.16)
EdwardFrankland
(.01.18-.08.09)
因为当时还没有在地球上发现这种元素,人们误以为氦是一种碱金属。于是在命名时在heli这个词根后面使用了-ium。实际上,在命名元素时,-ium这个后缀相当于汉语里的钅字旁。
年03月26日,瑞典化学家PerTeodorCleve和NilsAbrahamLanglet在铀矿中发现了氦。
PerTeodorCleve
(.02.10-.06.18)
NilsAbrahamLanglet
(.07.09-.03.30)
1.2说说太阳
太阳对人类真的太重要,忍不住多写几个字。
古希腊诗人Hesiod的《神谱》中记载,太阳神Helios是提坦神Hyperion与Thea之子,是月亮女神Selene和黎明女神Eos的兄弟。传说他乘火马日辇在天空中驰骋,从东至西,早出晚归,把阳光洒在大地。
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Helios
从希腊神话的太阳神,衍生出了一些相关的单词:heliolatry太阳崇拜;helianthus向日葵;heliosis中暑。
后来到了罗马神话中,太阳神改头换面成了Sol,是月光女神Luna之兄。和希腊神话类似,Sol也有太阳马车。
罗马神话中的太阳神Sol
Sol在凡间有个儿子,名叫Phaethon。Sol是一个满足儿子任何要求的神,当Phaethon要求替Sol驾驶一天太阳马车时,Sol只能叮嘱Phaethon开车要小心。结果Phaethon开着太阳车偏离了轨道,把非洲民众烤成碳黑色。Jupiter作为神界最高权威,为维持宇宙秩序,用雷电处死了Phaethon。
从这个罗马的神,衍生出相关的词汇有,solar,太阳的;parasol,遮阳伞。因为太阳只有一个,还衍生出了solitary,独自的;solo,单人表演;soloist,单独表演者;solitude,独居;isolate,孤立;desolate,荒无人烟的。
关于太阳的唯一性,我们自己的神话中有解释。《楚辞》、《淮南子》和《山海经》都讲过。
天帝帝俊和妻子羲和生了十个儿子,住在东方海外汤谷的扶桑树上。九个儿子住在低一点的树枝上,一个儿子住在高一点的树枝上。弟兄十个一天一倒班,秩序尽然。每个儿子出去值班的时候,羲和都会驱六龙拉车,伴送他们。后来,十个儿子一同出去,烧焦了大地上的所有庄稼草木,导致人民失去了食物来源。帝俊体恤百姓,就派后羿教训他的儿子们。不料后羿除害认真起来,射箭灭掉了其中九个,逃掉一个。住在太阳中的乌鸦也被射死掉落在大地上。
直到现在,人们仍在讲述后羿的故事。叶圣陶的孙子叶兆言在其中篇小说《后羿》中,以现代人的精神面貌改写了这个故事。其中射掉的太阳,依然是乌鸦的属性,但巨丑无比,有猪的样子。
后羿射日
(太阳中住着三只脚的乌鸦)
据日本上古神话《古事记》记载,掌管太阳的天照大御神是一位女神,据说原型是历史上的卑弥呼女王,就是电影《古墓丽影:源起之战》的故事背景。
《古墓丽影:源起之战》
据说是日本的太阳神
大概所有神话故事都是人类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对客观世界的自觉的解释。虽然细节上有很多不同,但是根本情节相似。这也许就是电影中所说的:所有传说都有现实根据。
有时候对比这些神话故事,希腊神话、罗马神话、中国神话、日本神话,感觉同样的奇幻缥缈和熟悉亲切。
奇幻缥缈是因为人类进化发展了上万年,离神话的事件离我们今天真的太远,就算是记忆也是模糊的。
神谱形成过程和形式的纷繁复杂,远超过《红楼梦》中贾王薛史四大家族、《百年孤独》里布恩迪亚家族几代人之间的关系。又像单位中年大妈们嘴里淡出个鸟的时候无聊八卦一样,经常会说某某和谁谁是什么亲戚、同学、老乡、相好之类,你要是听了,脑海里慢慢就有了一个八卦出来的人物关系网。这大概是觉得神话熟悉亲切的原因吧,众神的关系和我们身边的人事关系一样有意思。
1.3氦的性质
氦有两种稳定的同位素,都是宝贵的资源。月球上有大量3He,据说上百万吨储量。地球上以4He为主,因为地球没有足够的“魅力”留住氦,大气中的氦体积占比只有5.2ppm,少的可怜,每一个氦原子都是轻飘飘的独立存在。
以前,课本上讲氦是不可再生资源。这其实不够严谨。尽管地球的引力不足以将氦吸引住,氦会不断地飞向宇宙,但是在地壳中,氦是可以伴随着天然矿石中钍(90Th)和铀(92U)等的衰变而不断产生,而且可以通过分析依据上述反应,可以根据分析天然铀矿的年份。
U→Pb+74He
U→Pb+84He
Th→Pb+64He
U放射系
(质量数A为4n+3)
Th放射系
(质量数A为4n)
U放射系
(质量数A为4n+2)
Np放射系
(质量数A为4n+1)
对于氦,一言以蔽之,轻、惰、少。
轻,是说氦的密度低,常压下气态密度为0.g/L(STP),仅大于氢的0.g/L(STP)。
惰,是说氦的原子结构很稳定,很难发生电子转移。
少,是说人类可利用的氦真的是很少。除了某些地区的矿藏富集外,直接从大气中富集氦代价很大。
氦真的不多,还有那么多人吹气球
2.氦的应用
目前世界上产氦最多的是美国,其次是卡塔尔。氦的主要用处是超低温制冷。
全球氦资源及应用统计
2.1上天揽月
人类对于蓝天的向往,从来就没放弃过。最早是靠热气球实现的,通过加热稀释空气,产生浮力飘起来。
后来出现了飞艇。在飞艇发展的黄金年代,资本主义国家都大力投资建设:美国86艘、英国72艘、德国艘、法国艘、意大利38艘、苏联24艘、日本12艘......尽管已经发现了氦,那时的飞艇都是用氢气,因为氦稀缺、昂贵,而且还是一种极受重视的战略资源。
下面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氢气飞艇,比现在的飞机大了不知多少倍,简直就是空中泰坦尼克,最后都悲剧了。
R,英国
注意飞艇下方地面上的小黑点,那是人
德国Hindenburg事件
年05月06日,Hindenburg号在着陆时因静电火花引起氢气爆炸,35人遇难。此后,各国多有飞艇失事发生,飞艇的发展基本上就算停下来了,即便人们找到绝对不会发生爆炸的氦来代替氢。
现代空中交通以飞机为主,氦气应用较少用于载人飞艇。氦主要用于高空气球,来观测气象、测定宇宙线、通讯、重物运输等。
氦飞艇
氦气球太空旅行
氢退出了空中交通的历史舞台,几十年后又逐渐开始在地面交通工具发挥作用。主要原因是人们对新能源的尝试,以及容器技术的进步。丰田推出的燃料电池汽车Mirai,荷载了两个可以承受70MPa高压的氢气罐。希望这回是稳妥的。
燃料电池汽车MIRAI
燃料电池汽车高压氢罐结构
2.2离子注入
与氢类似,氦在材料中会导致氦脆。
在聚变实验项目中,溶解在金属中的氚衰变产生3He。3He在金属中扩散、聚并最终形成气泡,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应力影响材料的稳定性。为研究氦脆,可以通过向材料中注入一定剂量氦离子来实现,然后再去考察材料的性能。
不知道这样做,效果如何。
离子注入
2.3聚变发电
所有聚变反应中,所需温度最低的是DT聚变,约8亿度。D-3He需要的温度约是80亿度。3He的优势是一种稳定的资源,在月球上的储量估计有万吨。D-3He聚变不产生中子,产生的质子发生核反应的概率低,副作用相应的也小。
温度对聚变反应的影响
D+D→3He+n+3.MeV(一代聚变)
D+D→T+p+4.MeV(一代聚变)
D+T→4He+n+17.MeV(一代聚变)
D+3He→4He+p+18.MeV(二代聚变)
3He+3He→4He+2p+12.86MeV(三代聚变)
2.4泄漏检测
氦气在大气环境中含量低(5.2ppm,环境本底噪声小)、分子量小、扩散系数大(0.cm2/s,K,空气;氢气,0.cm2/s,K,空气)、粘滞系数小,因此容易通过孔隙扩散(响应快)。将其与质谱仪联合使用,可以判断容器和管路有无漏孔、漏孔位置以及漏率大小,有效检测下限可达5×10-13Pa·m3/s。
氦质谱检漏仪
2.5航天航空
液体燃料火箭在发射前准备过程中,需要用氦清理管路和容器,然后才能注入燃料和氧气。另外,火箭发动机工作过程需要用到氦来增压。下图为前苏联RD-火箭发动机的管路示意图,氦在火箭发动机中为燃料和氧气增压。
火箭发动机增压系统
(苏联RD-火箭发动机的管路示意图)
年,SpaceX老板ElonMusk声称准备用氦气球回收Falcon9火箭的第二级。
ElonMusk
(.06.28-)
Falcon9二级结构
Falcon9一级回收(已实现)
Falcon9二级回收(计划中)
2.6潜水配气
一般的潜水活动,潜水员背负气瓶所装载的为空气。每下潜1m,潜水员受到的水压强就增加10Pa。为了使体内外各部分的压强能够平衡,必须吸入等压强的空气。这就使得潜水员呼吸时吸入的气体增多。吸入的气体在肺中发生气体交换进到血液和组织中去。停留於水中30公尺的约一个小时,高压氮就会渗入神经细胞,造成不同程度的麻醉,即所谓氮醉。氮醉症状跟酒醉症状类似,使人动作失调,失去控制能力。
因为氮在人体内不发生代谢,当潜水员出水时,随着压力减小,氮会从体内扩散出来。因为氮扩散速度较慢,潜水员上升的速度必须相当缓慢,以便血液和组织中的氮有足够时间缓慢扩散出来。如果从深海逃难或深海潜水中必须快速上浮时,压强急剧下降,氮气来不及充分扩散出人体,很容易在组织中聚集成气泡。这种气泡在小血管中形成栓塞,阻止血液流通。轻则引起肌肉和关节疼痛,重则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栓塞出现麻痹,甚至瘫痪或死亡,这就是减压病。这对人体是特别有害的。这时若潜水者在深海中需要停留相当长的时间时。
氦气在人体的扩散系数是氮气的3.34倍(6.28×10–5cm2/svs.1.88×10–5cm2/s,25℃,水),溶解度约为氮气的40%,且随压力改变变化小。为避免氮气引起的问题,人们常以适当比例的氦/氧混合气代替空气,供潜水员用。这种做法不但可以减少麻痹现象,也可潜水员缩短减压上升的时间。
2.7惰性保护
因为特殊的结构,氦原子不论对于化学反应得失电子,还是核反应的中子得失,都具有十分惰性。因此,氦经常用作气体色谱的载气、核反应堆的冷却气、金属焊接的保护气等。
气相色谱分析常用He作载气
He冷却反应堆
He用于焊接保护
3.氦与低温
3.1氦的液化
人们获得液氮、液氢后,发现氦的液化非常困难。
年07月13日晚,荷兰物理学家HeikeKamerlinghOnnes在莱顿实验室第一次成功地将氦气液化,得到毫升液氦。
实验设计很精妙:先把氦气压缩、冷却到液态空气的温度,然后让它膨胀,使温度进一步下降,就得到了液氦。这是一个零和博弈的结果,有点“舍得”的意味。在绝热系统中,一部分高压氦膨胀吸热,剩下部分高压氦必定放热冷却,自然就液化了。
此外,温度的影响,在氟(HenriMoissan,低温电解)和青蒿素(屠呦呦,低温提取青蒿素)的发现中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是在细节中掘出魔鬼的大神。
HeikeKamerlinghOnnes
(.09.21-.02.21)
年诺贝尔物理奖
HenriMoissan
(.09.28-.02.20)
年诺贝尔物理奖
屠呦呦
(.12.30-)
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年,在英国学习的苏联科学家PyotrLeonidovichKapitsa发明了新型的液氦机,每小时可以制造4升液氦,为液氦应用打开了大门,给低温领域研究奠定了基础。
PyotrLeonidovichKapitsa
(.07.09-.04.08)
年诺贝尔物理奖
Kapitsa当刚到英国时,ErnestRutherford不许他在Cavendish实验室宣传共产主义。后来,第一项研究成果发表了,Kapitsa在送给Rutherford的一份抽印本上题词说,此文可证明他到该实验室是搞科学研究而不是进行共产主义宣传。Rutherford看后将抽印本退给Kapitsa。Kapitsa马上把另一份早准备好的、写好得体题词的抽印本送出。Rutherford很赏识这种先见之明,于是这场调皮引起的“冲突”也就平息了。可怜现在的学生,再也没有心思跟老师逗乐了。老师们更热衷赚钱了,学生们只关心成绩。
Kapitsa是大家,脾气也大。年他返回苏联后不满研究环境,给斯大林写了很多抱怨信,大胆直率。斯大林只回过一次,还严禁克格勃迫害他。当年LevDavidovichLandau被苏联政府以德国间谍的莫须有罪名抓起来,Kapitsa找斯大林抗议交涉后,朗道无罪释放。
LevDavidovichLandau
(.01.22-.04.01)
年诺贝尔物理奖
3.2液氦制冷
在液化的基础上,人们可以利用氦继续努力来获取更低的温度。
3He相图
4He相图
3He/4He的混合液在0.86K以上时,3He可以以任何比例溶解在液4He中。当温度降到0.86K以下时,混合液则分离成两相,3He浓度高的是浓缩相,浓度低的是稀释相。在低于0.86K的任一温度都对应于一定的3He含量的稀释相和浓缩相,并达到相平衡。当从稀释相中抽走3He原子时,浓缩相中的3He通过相界面进入稀释相以补充被移去的3He原子。因为3He在稀释相中的焓和熵比在浓缩相中要大得多。所以这种稀释过程需要吸热。
基于此,HeinzLondon在年,提出稀释制冷机的概念。
HeinzLondon
(.11.07-.08.03)
3He/4He相图
从稀释制冷机的结构图来看,包含相界面的室称做混合室,3He原子从浓缩相经过相界面进入稀释相要吸热而制冷,使温度降低。包含稀释相的自由表面的室称为蒸馏室,温度维持在0.6K~0.7K。此时3He的饱和蒸气压远高于4He的饱和蒸气压,可以用抽气机抽走,这时浓缩相中的3He原子就不断地通过相界面进入稀释相,抽走的3He经过冷凝再补充到浓缩相中形成循环,使制冷机不断地运行。
年P.Das等人根据这一理论制成了3He/4He稀释制冷机,实现了1.8mK(1m=10-3)的低温。
3He/4He稀释制冷机
怀念以前学的Carnot循环。
3.3自旋制冷
物质内部的所有运动对内能都有贡献,运动形式包括平动、转动、振动,运动主体可以是分子、电子和原子核。在一般温度条件下运动间的能量交换迅速,近似处于热平衡,可用同一温度来描述。在极低温度下,运动间的能量交换较慢,不能很快建立热平衡。严格来讲,应该明确运动形式与温度的对应关系。
与核自旋运动相联系的温度称为核自旋温度。温度低至mK量级,核磁矩仍然混乱取向。
进一步的做法是,以稀释致冷机预冷,用超导磁体产生强磁场使核自旋磁化,再绝热去磁,获得低温。此法由CornelisJacobusGorter和NicholasKurti分别于年和年提出,年Kurti成功地使金属铜的核自旋温度冷却到16μK(1μ=10-6)。
CornelisJacobusGorter
(.08.14-.03.30)
NicholasKurti
(.05.14-.11.24)
后来用二级核绝热去磁使核自旋温度达到50nK(1n=10-9)的极低温,第一次观察到铜中核磁矩的自发反铁磁排列。
年,芬兰AaltoUniversity的O.V.Lounasmaa实验室称获得pK(1p=10-12)的核自旋温度,是迄今最接近绝对零度的结果。
绝热去磁只能降低核自旋温度,晶格温度可能仍为mK量级。表面上人们获得了低温,实际上这种低温是没办法利用的。sigh~
3.4液氦超导
基本上,凡是用到超导的地方,一般都需要液氦提供低温条件。大型强子对撞机、磁悬浮、超导输电、核磁共振等都需要用液氦为超导材料提供低温。
大型强子对撞机
磁悬浮
超导电线
核磁共振成像仪(MRI)
MRI中的氦回路
MRI磁体结构
MRI磁体结构示意
核磁共振仪(NMR)
最奇特的是,液氦是一种量子液体,具有超流性,这个我不懂。
4.结语
令人担忧的是,作为世界上用途最广泛的惰性气体,氦气正以十分惊人的速度被大量消耗。很多情况下氦气难以被其他气体替代,缺乏氦气将会带来严重后果。
这种担忧不无道理
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