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效果哪里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地理环境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的客观因素,农业生产因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地理环境因素而各具形态。正如孔颖达注释《礼记》所言:地理有宜者,若高田宜黍稷,下田宜稻麦是也,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的类型。在古代社会,气候因素对农业的影响相对较大,是诸多地理环境要素中最为重要的一种。
那么唐代的气候有何特点?因之而起的冷暖干湿状况如何?在此基础上,唐代以前西北地区的农业是一种什么状态、到了唐代有无变化?因此,将围绕这一系列问题展开论述,对西北地区唐代的气候背景进行宏观复原,同时也对唐代之前西北地区的农业基础进行梳理。
气候冷暖干湿状况复原
地理环境要素涉及诸多方面,仅就与农业有关的地理环境因素就包括光照时间、积温、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降水量、蒸发量等气候因素;此外还有地形地貌、水文等因素。即便是西北地区现在的农业地理环境,从自然地理学的角度也很难面面俱到的做细致研究。鉴于西北地区唐代的农业地理环境要素记载匮乏,选取对农业生产较为重要的气候冷暖干湿状况进行讨论,进而进行较长时间尺度的宏观复原。
一、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结果及其参考意义
历史地理学界认为唐代处于温暖期,在9世纪前后出现由暖转寒的趋势。但由于唐代疆域辽阔,基于自然环境的差异性,西北地区的气候在唐代有何特点显然不能一概而论。而学界关于西北地区的气候变迁状况目前研究甚少。西北地区有丰富的冰川资源、湖泊资源,因此本节选取吉木萨尔天山泡粉、祁连山敦德冰芯、内蒙古折家梁海子和岱海沉积物、青海都兰树轮、太白山高山花粉等西北地区内部气候指代指标的研究结果,对唐代时段的西北气候进行宏观感知。
祁连山敦德冰芯在-年釆集于祁连山西北部的敦德冰帽,该地海拔米,在冰川形成的过程中,承载了来自河西走廊、新疆地区的沙尘、生物活动等形成的微粒。章新平等人对祁连山敦德冰芯进行了氧同位素测定,分析之后发现,约1.5kaB.P.时,氧同位素值降至全新世平均值以下,约lkaB.P.时氧同位素降至-11.5%。这表明全新世以来温度是持续下降的,甚至在唐末前后出现了极寒事件。
蒋复初等人对鄂尔多斯高原折家梁海子的沉积物进行了釆样,通过粒度、磁化率等方面的测定,他们认为,1.2kaB.P.1.4kaB.P.间气候最为干旱,有较粗的砂层沉积。金章东等人认为,内蒙古岱海地区的沉积物研究表明-aB.P.是一个较为温暖的时期。与祁连山敦德冰芯的研究相比较,可以发现隋唐时期的祁连山——鄂尔多斯高原一线地区存在一个百年尺度上的温度下降、降水较少的气候变化过程。结合历史地理学界对“隋唐温暖期”的讨论,可以发现唐代前期的温暖时期在西北内陆地区并没有表现岀与东部地区一样明显的温湿组合特征。
树轮和砲粉证据更能表明上述特征。阎顺等人在今新疆地区天山北坡的吉木萨尔县(唐庭州置所所在地)进行釆样,分析了桦树窝子剖面、小西沟剖面的泡粉组合特征,他们认为约1.3kaB.P.之前,当地的云杉林分布带下移,表明当时的章新平、姚檀栋《祁连山环境相对冷湿,并由此推知当时的夏季气温应该不高于16-18P。约1.3kaB.P.
之后,由于湿度降低温度上升,植被演变为荒漠草原,与现代环境相近。刘鸿雁等人对秦岭太白山高山带林线的研究也与之相近。他们分析当地的砲粉组合特征之后认为aB.P.前后,当地的冷杉、云杉带、先出现往下迁移后又再次往上迁移,落叶松甚至出现消亡的情况勺结合修正后的数据,可以发现以aB.P.为界,唐代前期气候偏暖干,之后气候条件出现暖湿的迹象。
但树轮资料的研究却出现与上述研究向左的观点。杨保等人利用青海都兰地区的树轮资料,对近年的气候变化进行了10年尺度的高分辨率研究。他们认为是一个分界时间,之前存在一系列“变冷趋势下的奇寒暴暖事件”、之后为~的显著高温期,所反映的气候特征不少为“突变方式”。
唐代前期温暖的论证在以上代用指标中都有所反映,但是却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是所反映的尺度较大,他们多用上述研究成果来论证全国范围内近几千年来的气候变化,精确到西北地区、唐代这一范围之内自然就显得分辨率不够高。二是部分指标所反映的结果互有出入,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但总体而言,上述指标的研究结果代表了西北地区区域内部的气候演变特征,这些数据更为直观具体,与使用其它地区的指标进行推理论证相比,其可信度也自然较高。
二、文献记录中的冷暖干湿状况
上述基于自然科学的研究结果已经表明,西北地区唐代的气候有着温湿组合不太一致的情况,特别是唐代后期西北地区内部的气候存在差异较大的情况。因此,需要从其它的角度来完善和印证上述研究,文献记录便是一种极好的气候证据。
学界目前多以文献记载的“奇寒、酷暑作为依据,来解读文献记载出现的气温情况,如“大煥”;"暖”;“苦寒";"寒甚”;“陨霜";“雨木冰”等词。虽然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史料记载的这些气候冷暖异常事件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但似乎并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可能存在的偏差,他们只好使用一定的数理方法对文献记录的冷暖事件进行建模、统一统计口径。而这种方法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多数学者认为“长庆二年,正月,海州海冰”的记载是唐代后期气候开始变冷的证据之一,但与之相抵裙的是,该年“是冬,无冰,草木萌”。很明显该记载只能表明各区域短时间内天气特征的不同。
与“暖”;“大煥”;“苦寒”等较为偏重主观感受的形容词相比较,史料记载的“大风拔木”;“久雨”;“雨木冰”;“雨土”等记载的客观性成分更多,基本可以忽略记载个体感受的误差,这是本文拟采用以上几种记载来复原分析西北地区唐代的气候特征的原因之一。另外一个原因,则是从现今的气象学的角度来看,这些相对客观的记载所反映出的天气现象的成因与现在相比并没有什么不同,因此笔者尝试对这些天气现象的成因进行现今视角的分析。
(一)强对流天气所见冷暖气团的分布时段。气象学研究认为,强对流天气包括冰雹、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雷电等气象形式。可归纳为高空低槽型、高空冷涡型、西北气流型、副高边缘型等几个主要类型。其成因一般与冷、暖气团的异常交汇有关。其中,高空冷涡型、高空低槽型和西北气流型是西北地区较为常见的强对流天气类型。现依据其生成原理对史料记载的西北地区唐代的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解读。
正史中多以孔子所言“迅雷风烈必变”为谶纬,对不合时宜的“雷震”、“雨雹"、“大风拔木”等类似现象进行记载和解读,新旧《唐书》也是如此。从气象学的角度来看,这些天气现象可以归为强对流天气的范畴,能反映出一定区域内逆温层和冷暖气团的活动情况。
相关研究认为,我国的强对流天气具有季节演进的特征,受夏季风进退的影响,冬季(12月次年2月)的强对流天气主要出现在华南地区。春季时,随着暖空气的北上,冷暖空气在江南地区相遇,此时江南地区多强对流天气。在7月前后暖空气推进至华北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开始出现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8月份的时候,夏季风继续北进,在西北地区由于地形抬升作用,形成较为适合冰雹形成的。因此冰雹天气较为容易出现。换言之,冰雹、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与冷暖空气的强弱进退有很大关系。对西北地区唐代的强对流天气出现的月份进行统计可以发现,发生在68月份的有23次(含一次强降温事件);发生在月份的有7次;发生在15月份的有19次。
这就意味着,强对流天气发生在6~8月份的年代,冷气团势力较为频繁且势力较盛,可以南下至关中地区;在春、冬季节出现强对流天气的年代,暖气团活动则较为频繁。-年间,冷气团活跃明显;-期间,仅有暖气团活动的记录;-年间,冷气团再次活跃,期间仅有数次的暖气团活跃事件;
-年间,暖气团较为活跃;-年间,冷暖气团均异常活跃,其间又以-年、-年间冷气团最为活跃;-年,仅有数次暖气团活动的记录。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冷、暖气团只是气象学意义上的相对温度对比,并不能简单的归为气温的高低。
(二)干湿状况与冷暖气团互动。学界之前一直将注意力集中于唐代气候的冷暖分期之上,对唐代降水及干湿状况的研究相对较少。与东部地区相比较,西北地区在受季风影响的同时,其大陆性特征更为明显,水分条件是制约农业发展的最为关键的因素。与千年尺度、百年尺度上的气温变化相比,短时间内的干湿状况变化才是研究西北地区唐代农业地理最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