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卫生计生报年4月18日第四版
吃太多腌渍和过烫食物小心食管癌◇受访专家:医院
惠侨医疗中心胸外科吴旭
4月15~21日是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年世界癌症报告》显示,中国新诊断癌症病例为万,占全球总数的21.8%,癌症死亡人数约万,占到全球癌症死亡人数的26.9%。目前我国四种最常见的肿瘤分别是肺癌、胃癌、肝癌和食管癌,这四种癌症占全国癌症病例的57%,占全球病例1/3~1/2。
食管癌已经上升至第四位,我国是高发区,男性为27.4/10万,女性为12/10万。我省的潮汕地区和梅州市、福建省南安县等组建了一个华南地区食管癌相对高发区,其中潮汕地区的南澳县食管癌死亡率高达.87/10万。为做好食管癌防治宣传,本报特别邀请医院惠侨医疗中心胸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吴旭为读者讲解食管癌的来龙去脉。
1进食困难是食管癌的首发症状食管癌,顾名思义,是发生在食管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成年人食管长度约21~30cm,平均长度为25cm,直径为2~3cm。食管癌肿瘤小于3cm为早期,3~5cm为中期,5cm以上为晚期。食管癌肿瘤长在食管上部可侵犯喉返神经,导致顽固吸入性肺炎;肿瘤也可压迫支气管,导致慢性窒息;肿瘤若穿破支气管,会导致食管-气管瘘;也可穿破主动脉,导致食管-主动脉瘘。食管癌长得位置不同侵犯的组织则不同”吴旭告诉记者。
进食困难是食管癌患者常见的一种症状,早期患者可能仅仅有哽咽感,并且时而有时而无,常在情绪波动时发生,这使患者对病症没有警惕,晚期患者大多都存在明显的进食困难。
除了哽咽感,食管癌的早期症状会出现胸骨后和剑突下疼痛,比如患者吞咽食物时,疼痛性质可呈烧灼样、针刺样或牵拉样,在吞咽粗糙、灼热或有刺激性食物时更明显。疼痛的部位一般较实际肿瘤的部位高一些,食管下段癌,疼痛可以发生在上腹部,几天后或服药治疗后疼痛可缓解,在进食不当或情绪波动时疼痛又会出现。这种情形会反复,如此病程可长达数月甚至2~3年,当肿瘤侵及附近组织或有穿透时,就会有剧烈而持续的疼痛。
还有,有些人会出现食物滞留感或异物感。吞咽食物或饮水时,有食物下行缓慢并滞留的感觉,以及胸骨后紧缩感或食物粘附于食管壁等感觉,吃完消失。症状发生的部位多与食管内病变部位一致。咽喉部干燥和紧缩感也是早期食管癌的表现之一,吞咽干燥粗糙食物时更明显,此症状的发生也常与患者的情绪波动有关。
2腌渍、过烫食物是食管癌的诱发因素“目前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认为,疾病的发生10%与遗传有关,60%与环境有关,30%与生活习惯有关。”吴旭说,医学界普遍认为食管癌是多因素作用,多基因参与,多阶段发展的疾病,发生和发展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但大量的流行病学和实验室资料证实,某些化学物质(酒精、亚硝胺、真菌毒素等)、营养缺乏、物理因素(进食粗糙、过热)、生物因素(细菌、病毒感染)等会诱发食管癌。
吴旭介绍,以广东为例,食管癌是粤东地区,尤其是潮汕地区的高发肿瘤。“潮汕人热衷饮滚烫的功夫茶、腌渍食品、喜吃夜宵,长此以往,都容易诱发消化道病变。”腌渍食物多含有亚硝胺,这类化合物及其前体分布很广,可在体内、外形成,致癌性强,在高发区的膳食、饮水、酸菜,甚至患者的唾液中,测亚硝胺含量均远较低发区为高。
过热的饮食会导致食管黏膜严重的物理损伤,过快进食则使食管运动出现协调障碍,容易诱发食管炎等,久之就可能转变成食管癌。人体在37℃左右的情况下,口腔和食管里的温度多在36.5℃~37.2℃之间,而人们最适宜的进食温度应在10℃~40℃左右,一般能耐受的温度最高为50℃~60℃。当吃东西感到很烫时,温度多是在70℃左右了。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的口腔黏膜更加脆弱,因此,应从小养成不食过烫食物的生活习惯。有食管贲门癌家族史者,更应早日纠正这种不良的饮食习惯。
“除了腌渍食物含直接致癌物质外,食管癌与饮酒量、酒精的烈性程度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吴旭告诉记者,医院惠侨医疗中心完成的数十例超长食管癌的流行病学规律——这些患者都喜欢饮酒,且饮酒史都较长(二三十年以上),并且酒量很大(多数人每日半斤至一斤,甚至以上),他们所患的食管癌都是比较长,基本超过5cm,大多数超过8cm。因此,随着饮酒年限和饮酒量的增加,患食管癌的风险也在增加。此外,吸烟也是一个催化剂。
3胃镜为检查首选中晚期患者要进行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食管癌的早起症状是吞食有哽咽感,现在胃镜检查技术很先进,一般食管癌早期就能发现,因此我建议扩大胃镜检查指征。”吴旭说。
除了胃镜检查,为进一步确诊可采用食管脱落细胞学检查、纤维内窥镜检查、PET-CT等检查方式。总之,食管癌的治疗强调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
目前,食管癌治疗原则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性治疗,主要治疗方法有手术、放疗、化疗、免疫及中医中药治疗。吴旭告诉记者,中晚期食管癌,特别是超长的、局部食管癌,放化疗的效果并不好,手术是首选方法。他讲到:“现在很多患者对手术治疗还存在不少疑虑,迟迟不愿意接受手术反而拖延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对待中晚期的食管癌,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都要抱着不要放弃,要积极的态度面对。另外,患者要对我国食管癌手术水平有信心,目前,我国食管癌手术数量和治疗技术是世界公认的水平最高。”(本报记者赵莹本报通讯员李晓姗)
帕金森诊断新增“嗅觉减退”指标○医学指导:医院神经科陈玲
目前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帕金森病的发病率为1.7%。据此推算,我国的帕金森病患者已经超过万人。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功能障碍疾病,患者男性略多于女性。人脑的中脑部位有一群神经细胞叫黑质神经元,它们通过合成一种“多巴胺”的神经递质,对大脑的运动功能进行调控。当这些黑质神经元变性死亡达80%以上时,就会出现帕金森病的症状。
以往,老人出现动作变慢、手脚震颤等症状家人才察觉可能是帕金森病,实际上,早在这些症状出现以前老人就会有嗅觉减退、便秘等前兆。医院神经ICU专科主任、帕金森病专家陈玲教授对最新版《帕金森病临床诊断标准》(简称“诊断标准”)为读者做了解读。
“嗅觉减退”成为早期帕金森诊断标准之一
在公众印象中,帕金森病的典型症状是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和肌强直。实际上,嗅觉减退在早期病人中非常普遍。“以往病人出现嗅觉减退,会先去五官科就诊,往往要等几年后因出现手抖等运动障碍症状,才会到帕金森专科治疗时,方得知最早的‘警报’是嗅觉减退。”陈玲说。临床上,有40%~50%的帕金森病患者首发症状为嗅觉衰退,而且嗅觉问题往往出现在“搓丸子手”、“手脚震颤”、“面具脸”等运动症状的3~7年前。
根据嗅觉减退症状,可以提醒早期发现运动症状。当老人表现出嗅觉衰退症状时,在排除鼻炎的可能性后,要注意是否具有帕金森病的家族史,争取在疾病早期就明确诊断,并对病情的发展长期监测。
除了在确诊标准中新增“嗅觉减退”指标外,还删除了“姿势不稳”这个指标。因为对帕金森病而言,姿势不稳属于晚期症状。如果患者一开始就表现出姿势不稳的症状,更可能是指向“进行性核上性麻痹”、“正常颅压脑积水”等其他运动障碍疾病的线索。
便秘、睡眠异常,早期帕金森现象莫忽视
除了走路迈不开脚、手抖,早期帕金森患者还会出现便秘、抑郁、睡眠行为异常等症状。
研究显示,便秘者发生帕金森病的危险度是非便秘患者的三倍,而一些帕金森病患者在出现典型运动症状的10~20年之前就患有便秘。
抑郁则可以早于运动症状20年出现。帕金森病患者中,有抑郁者比无抑郁者的生活质量要差。
此外,高达50%以上的帕金森病患者具有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表现,例如:睡觉时经常做噩梦、说梦话,睡眠中拳打脚踢,甚至把老伴儿踢下床。
帕金森病应早诊断早治疗,以改善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帕金森病患者几乎难逃“运动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早期患者的治疗应为长远考虑,尽量选择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能够延迟“运动并发症”发生的药物。
帕金森还可以采用手术治疗
患上帕金森病后,吃药几乎将伴随患者终身。也有一些患者尝试手术治疗,但困扰他们的是,何时做手术才合适。由于帕金森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只能对症治疗,左旋多巴仍然是治疗帕金森病的“金标准”。
但左旋多巴并不能使患者的症状得到长久的缓解,在经历3~5年疗效较好的“蜜月期”后,疾病会进一步加重,不少患者出现“运动并发症”,一方面表现为“剂末现象”,即药效的持续时间缩短,上一次药物的作用常常不能维持到下一次吃药前。
“手术就是让这些患者不要那么快出现剂末效应”,陈玲所讲的手术,即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NDBS),是治疗帕金森病运动症状以及运动并发症的一种有效的外科手段,在发达国家应用较多,对于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而言,手术与药物相结合更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那么,帕金森患者何时适合进行手术?按西方的研究,早期进行手术效果更有效,特别建议在早期运动并发症即发病3年以内就进行手术。(本报通讯员彭福祥)
孩子发烧如何进行家庭护理○医学指导:医院陈凯霓
近段时间天气忽冷忽热,是最容易引起孩子感冒的季节。虽然大多数感冒不会恶化,会自动痊愈,但感冒的某些症状,如发热、严重鼻塞、流涕、头痛、咳嗽等都会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特别是发烧。孩子发烧对身体有利也有害,发烧时人体免疫功能明显增强,这有利于清除病原体和促进疾病的痊愈。当孩子体温不太高时不必用退热药,只需密切注意体温变化,多饮温开水;当体温超过38.5℃时,就要给孩子吃退热药了;当孩子高热或持续的发热,家长要积极进行干预,尤其是发热引起惊厥时。
密切观察病情,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体温的测量分为口腔、肛门、腋下三种方式,腋下测量清洁卫生、方便安全,最适宜家庭应用。如果孩子的体温超过38.5℃,应进行物理降温(温水浴)或药物降温(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发烧会使脉搏会加快,一般而言,体温每上升1℃,脉搏增加10次,新生儿时最快,婴儿每分钟~次,1~3岁幼儿每分钟次左右。脉搏与体温不相称常提示某些疾病,如婴幼儿肺炎合并脓胸或中耳炎时,脉搏会达每分钟~次,与体温升高不相称。呼吸频率成人正常值为每分钟16~20次,儿童则相对较快。
注意居室环境,室内要保持空气新鲜,注意通风,防止烟尘。通风时注意不要让风直接吹着孩子。如果屋里干燥,应使用加湿器。另外,由于小儿发烧时的喉咙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出现干燥难受的情况,因此家中一定要保证湿度,让孩子的喉咙得到润湿,同时让他们的呼吸更加顺畅。而避免粉尘的出现则是为了避免对孩子的呼吸系统造成又一次的伤害,让发烧的小孩更加的不舒服。
讲究饮食营养。孩子感冒发热时,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酶活力降低,胃肠运动缓慢,消化机能失常,常常表现为食欲下降。中医认为“甘能伤脾”,此时如果让孩子吃过多甜食,可使体内消耗掉大量维生素。而人体缺乏这些维生素后,口腔内的唾液就会减少,食欲反而更差。家长应督促发烧的孩子多饮水,以增加小便的排泄和汗腺的分泌并补充高热消耗的水分。家长应做一些富有营养而又易消化的食物,比如鸡蛋羹、新鲜水果、蔬菜、粥、面条、馄饨等。如果孩子有肺热的症状,表现为咳嗽、有痰,可以煮些梨水,配些百合或川贝一起煮,效果更好。
保持清洁。发烧孩子出汗多,要勤换内衣。内衣要干净、柔软,以纯绵为佳。要常用淡盐水漱口,保持口腔卫生。早晚洗脸、洗脚时要注意保温。
不要在孩子高热的时候穿得过多、盖得过多。因为,一方面不易散热、使体温升高;另一方面会使孩子出汗过多,造成水分流失。正确的做法是发热时衣着不宜过多,睡觉时应脱去一些衣服以免起床后着凉,盖得被子可比平常稍多点,但在出汗后应及时减少些。家长要合理利用汗巾、小毛巾,汗巾或小毛巾垫背有三个好处:吸汗、暖背和方便更换,免除给孩子频繁更换衣服。频繁更换衣服,不仅孩子不愿意,而且,很容易在更换的过程中,因不注意而让孩子受凉。
不要用酒精给孩子擦身。以往,家长会用酒精给发烧的孩子擦身子,但是现在医务工作者不主张这种做法。除了会引起寒颤外,酒精还能使皮肤过敏,使皮肤吸收,引起孩子的中毒反应。另外,呼吸到酒精的蒸气可能使孩子烦躁。
保持大便通畅。这有利于孩子体温恢复正常。如果孩子发生便秘,父母可用开塞露缓解。
小贴士:高热惊厥如何应对?
孩子发生高热惊厥抽搐时通常有以下表现:突然失去知觉、没反应、目光呆滞或眼睛往上吊(反白)、嘴唇变黑(蓝紫色)、牙关紧闭、手脚会抽动、僵直,或是突然全身松软无力。痉挛,持续时间可从数十秒到数十分钟,大多少于十分钟。如果孩子在家中发生高热惊厥,家长且忌慌张,首先将孩子摆成侧卧位,这样做可避免孩子呕吐时易发生窒息的危险;可予掐人中与合谷穴(人中:人体鼻唇沟的中点—合谷穴:虎口),同时用温水擦身降温,一般情况下惊厥多于2~5分钟缓解。切不要慌忙将孩子抱起,应赶紧将其衣服迅速解开,以便孩子呼吸顺畅和很快散热,在汽车中更应注意这些事项。惊厥时一定不要给孩子服退热药或其它药物,以免孩子呕吐发生窒息,造成危险。惊厥停止后,呼唤孩子的名字,以确定是否清醒,然后记录清醒的时刻。如果惊厥没有缓解呈持续状态,惊厥超过5分钟以上甚至达到30分钟以上意识不清,家医院抢救治疗。(本报通讯员吴远团)
对付水痘四大招□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唐秀娟马起山
雨水多,天气转暖,这样的气候又到水痘进入高发期,深圳多间学校报告水痘聚集性疫情,其他地市也有不少散发病例。疾控专家提醒家长和老师,水痘易相互传染,要做好“战痘”准备。
什么是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粘膜分批出现斑疹、丘疹、疱疹,可伴发热、头痛、咽痛等症状,部分病例可并发脑炎、肺炎等。水痘的潜伏期长、在潜伏期具有传染性强、接触或飞沫均可传染等特点,儿童和青少年多发,易在学校和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出现水痘聚集性疫情。
“战痘”第一招:接种疫苗
目前水痘尚无特效药治疗,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方法,及时接种疫苗可避免感染或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
适龄儿童和一般人群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接种。若儿童从未患过水痘或者没有接种过水痘疫苗的,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接种水痘疫苗。但是,接种疫苗也有一些禁忌症,比如有免疫系统缺陷的和正在接受免疫抑制药物治疗的人群暂不能接种。
“战痘”第二招:勤洗手,常通风
勤洗手,常通风是预防包括水痘在内的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在水痘高发期,易感人群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要保持正确洗手的卫生习惯。正确洗手的标准是:吃东西前、上厕所后、干完活或下班后、接触钱币后、去医院或接触病人后等5种情景下每次都洗手。洗手时使用流动水冲洗,使用肥皂、香皂、洗手液等清洁用品,洗手时长不少于20秒。同时,日常生活中不要与他人共用毛巾,要勤晒衣被。
此外,还应尽量减少前往空气流通不畅、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学校要做好教室、校车及其他公共场所的通风和清洁消毒工作,尤其在使用多媒体教学后,及早拉开窗帘、打开窗户加强通风。
“战痘”第三招:及时发现,隔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