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医学科普知识大全二

如何能及早发现乙型肝炎?

如何判断乙肝传染性的大小?

乙肝病毒携带者能怀孕吗?

何谓肿瘤标志物?怎样认识其临床应用价值?

什么是过敏,如何进行过敏原的检测?

哪些检查可以发现糖尿病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

尿酸的来龙去脉?

血脂正常为何也会动脉硬化?

C反应蛋白测定的意义是什么?

哪些人易患白血病?

贫血时应做哪些实验室检查?

如何能及早发现乙型肝炎?

只要平时注意做到三注意,三看,一化验,就能及早发现和及时进行诊治乙型肝炎。

三注意是:一要注意有无乏力,耐力差等症状;二是注意有无厌油,胃口不好,腹胀等症状;三是注意有无头昏沉,眼睛干涩等症状。

三看是:一看有无面部颜色发黄及色素斑;二看有无口唇发青;三看有无乳晕颜色较深。

如果发现有以上症状,我们提醒大家千万不可大意,请速到有条件的医疗单位抽血化验乙肝系列,确认有无乙型肝炎。乙肝系列俗称乙肝“两对半”,请注意在抽血以前不要喝水,吃饭。

如何判断乙肝传染性的大小?

乙肝的传染性并不可怕,因接触而被传染上乙肝的人很少,大约80%左右的乙肝患者是通过家族性的垂直传播而得,另有10%左右的是经血液、医疗途径而感染。

乙肝的发病呈家族性或单个散发,先天或出生时感染者,一般病毒携带往往是慢性甚至终身携带,后天感染的一般很少发生慢性乙肝。从这个角度看,乙肝的传染性主要针对家族成员,以及血液、血制品、手术、外伤等等情况而言,一般接触几乎不会导致乙肝病毒感染而引起慢性乙肝。绝大多数的正常人,接触乙肝病毒后,体内都有正常的免疫监视系统及处理系统,病毒侵入体内,可及时被发现并予以清除,这样一个过程,大多数人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和完成。如果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均可认为乙肝病毒处于高传染期。

1.乙肝"两对半" (乙肝病毒五项指标)检查时,出现"大三阳"的情况,即表面抗原(符号是HBsAg)、e抗原(符号是HBeAg)和核心抗体(符号是抗-HBC)同时阳性。这是乙肝病毒经典的组合模式。其中,e抗原阳性是乙肝病毒复制的直接证据,这种情况出现,表示体内有乙肝病毒复制,传染性强。

2.乙肝"两对半" 检查时,出现"小三阳"的情况,即表面抗原、e抗体和核心抗体阳性。同时,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符号是HBVDNA)呈阳性,说明乙肝病毒有变异情况发生。虽然e抗原为阴性,但是,HBVDNA却为阳性,足以说明乙肝病毒仍处复制阶段,传染性强。

3.乙肝"两对半"检查,出现表面抗原、核心抗体为阳性,甚至于只有核心抗体为阳性时,HBVDNA检测仍为阳性,这依然反映乙肝病毒仍处复制阶段,传染性强。

4.乙肝"两对半"检查,只有核心抗体为阳性,但是核心抗体的免疫球蛋白M(符号是抗HBCIgM)为阳性,也说明具有传染性。

5.乙肝"两对半"检查,全部为阴性,但是,肝功能检查异常,进一步检查HBVDNA或抗HBcIgM为阳性,也可说明乙肝病毒仍具传染性。

6.如果血液乙肝病毒检查没有发现阳性指征,但是肝功持续异常,经肝组织活检,发现乙肝病毒e抗原或核心抗原为阳性,仍可证明乙肝有传染性。

衡量乙肝是否有传染性的最重要指标是HBVDNA和e抗原,无论什么情况下,只要这两项指标呈阳性,就可认为,具有传染性并且传染性较大。

乙肝病毒携带者能怀孕吗?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发地区,被乙肝病毒感染的人群高达10%左右。

根据临床观察,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和e抗原阳性的妇女怀孕,所生婴儿乙肝病毒的感染率可高达88.1%,其中5%是在子宫内受到乙肝病毒感染,其余大多数是在围产期吸入母血、羊水或阴道分泌物受到感染。单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所生婴儿乙肝病毒的感染率为38%。而且婴儿一旦感染乙肝病毒,他们中85%-90%会发展成慢性带乙肝病毒状态,其中25%于成年后将死于肝硬化和肝癌。

因此,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是非常重要的,这对于保证下一代的健康有重要意义。

那么携带乙肝病毒的妇女能怀孕吗?采取什么措施才能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呢?

早在70-80年代,发达国家就已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使人群中乙肝病毒携带者大为减少。

我国自80年代起,临床上也已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为乙肝母亲生育解决了后顾之忧。

何谓肿瘤标志物?怎样认识其临床应用价值?

肿瘤标志物是肿瘤细胞在癌变过程中由于癌基因的表达而生成的抗原和其它生物活性物质。可以在肿瘤病人的体液及排泄物中检出,它在正常组织或良性疾病中不产生或产生极微,现已发现在肿瘤标志物中有:肿瘤特异性及相关抗原、激素、受体、酶和同工酶、癌基因及其产物等40多种。根据其特性不同分类如下:

1.癌胚抗原是癌组织和胎儿共有的抗源。在成人正常组织中含量甚微。当机体有癌存在时,由于被控的基因推动抑制,而使这类抗原产生。如: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胰癌胎儿抗原(POA)等。

2.肿瘤相关抗原此类抗原在正常组织中存在,当机体内发生癌变时,其含量异常升高。如β2微球蛋白;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组织多肽抗原;铁蛋白等。

3.特定的单克隆抗体能够识别的肿瘤抗原有CA;CA;CA对卵巢癌、乳腺癌和胰腺癌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4.酶和同工酶在机体组织细胞发生癌变时,与细胞分化有关的组织特异性酶和同工酶活性降低或消失,与细胞增殖有关的酶和同工酶活性升高。如谷胱甘肽FONTS转移酶(GSRs),在食道癌、胃癌、胰腺癌、肝癌及大肠癌时均有升高。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恶性黑色素瘤和小细胞肺癌时增高。

5.癌基因及其产物现已发生有50多种癌基因,其在人类肿瘤发生的病因上起重要的作用。如ras基因的产物P21表达越多,其标志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

由于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技术迅速发展,具有留取标本方便,操作简便,报告方式快捷,已广泛被应用于临床:①做为辅助诊断:体液中肿瘤标志物的值增高,标志着可能有肿瘤的存在;②可监测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定期对治疗后的肿瘤病人进行相关的肿瘤标志物含量检测,可以早期发现肿瘤的复发和转移;③进行疗效的观察:较好的治疗效果可使肿瘤标志物含量降低。否则说明治疗效果不佳;④判断预后:肿瘤标志物的含量的高低与预后成反比关系。含量越高,预后越差;⑤用于肿瘤的鉴别诊断:根据不同的肿瘤特性,选择有针对性的标志物进行检测,有助于区分不同部位的肿瘤。

什么是过敏,如何进行过敏原的检测?

过敏在医学上则被称为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受抗原(包括半抗原)刺激后,产生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当再次接触同一种抗原后在体内引起体液或细胞免疫性反应,由此导致组织损伤或机体生理机能障碍。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被称为变应原,又名过敏原。人类大约有20%以上的人一生中患过变态反应性疾病。

变态反应性疾病治疗中的一条基本原则是找到变应原(过敏原)并予以去除或避免,仅用抗过敏药物只是对症治疗,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目前Ⅰ型变态反应的变应原检测主要包括体内和体外试验两种,其中临床上较常用的有皮肤变应原点刺试验(属体内试验)和血清变应原特异性IgE抗体检测(属体外试验),前者简便快速,但有一定局限性,如结果易受患者用药及皮肤条件影响,婴幼儿、年老体弱或处于急性发作期者不宜采用。后者准确、敏感、影响因素少,不需停药,只要抽取少量血液(不需空腹与停药)便能完成多种过敏原的测试,而且没有危险性,婴幼儿、年老体弱或处于急性发作期的患者均可采用。但体外试验不能完全取代体内试验,因为体内试验还能反映嗜碱性粒细胞和靶细胞的反应性。

患有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患者医院进行变应原(过敏原)检测,同时还可对适宜患者进行特异性脱敏治疗。

哪些检查可以发现糖尿病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

糖尿病肾病早期指标是尿白蛋白,也就是当尿常规中还没有尿蛋白时,尿白蛋白已经升高,所以尿白蛋白比尿常规中的尿蛋白要敏感得多。正常人尿白蛋白<15ug/min,如果>20ug/min,说明已出现早期糖尿病肾病,应该及时治疗。糖尿病病人,尤其是尿常规中还没有发现尿蛋白的病人,应该定期复查尿白蛋白。

糖尿病的病程越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越高,不少糖尿病病人只知道定期查血糖和尿糖,而不知道需要定期查眼底,直到视力明显下降才去看眼科,发现已经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晚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可以通过激光治疗,减少眼底出血。如果发现已到晚期,则失去激光治疗时机,容易导致失明。因此糖尿病患者应该每半年去眼科查一次眼底,以便及时发现眼底病变,及时治疗。

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主要是提前出现以及加速发展的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指动脉血管壁增厚,有斑块形成,斑块中有胆固醇沉积,使血管堵塞。因为动脉血管中的血液带有氧气,如果供应某一器官的血管狭窄,这个器官就出现缺血缺氧。一般血管堵塞了75%才有症状。从轻度狭窄到堵塞75%需要10~20年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病人没有什么感觉,一旦出现症状已经不是早期。根据狭窄的血管所供应的器官不同而出现不同症状,如供应心脏的冠状动脉狭窄导致冠心病甚至心肌梗死,供应大脑的血管狭窄导致脑缺血甚至脑梗塞,供应下肢的血管狭窄导致下肢的疼痛和坏疽。与冠心病有关的最基本检查是心电图,糖尿病病人应该每半年查一次心电图,以便早期发现冠心病。一旦合并冠心病后,应该积极治疗。另外,糖尿病患者脑血管病的发生率比非糖尿病病人要高得多,常见于多发性脑梗塞。一旦糖尿病病人出现反复头痛眩晕、头部跳痛等症状,应该及时到神经内科就诊,做脑血流图、头颅CT等有关检查,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早期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就要保持血脂正常,降低血液黏度,并保持血压和体重的正常。因此糖尿病病人还应该经常化验血脂、血液黏度,常测血压、体重。

尿酸的来龙去脉?

痛风是嘌呤代谢异常引起的一种疾病,那么嘌呤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核酸。核酸是细胞的一种主要成分,我们平时常说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就是它的组成成分,遗传、种族等均由它来决定。DNA及RNA自身处于不停的新陈代谢过程中,嘌呤即是它们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物质。嘌呤在酶的催化下进一步代谢分解,即转变为尿酸。可见,嘌呤是核酸的代谢产物,而尿酸是嘌呤的代谢最终产物,所以说尿酸是细胞分解的终末产物之一。它对人类没有丝毫利用价值,被视为人体的“垃圾”,如肾脏不能清除掉,就会引起痛风,故把尿酸视为有害物质。

由于嘌呤代谢异常,引起血中尿酸含量增高,称为高尿酸血症。此外,血中尿酸含量的高低还取决于嘌呤的摄入、体内的合成及排泄。在某些情况下如血液病、恶性肿瘤放疗或化疗后,细胞内核酸分解增加,即合成尿酸的原料增加,也将导致血尿酸升高。长期使用某些利尿剂则使肾吸收尿酸增多。这些因素均可引起尿酸增高。

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生化标志。不少高尿酸血症患者,可以持续终身不发生症状,称无症状高尿酸血症。一般而言,尿酸值愈高或持续时间越久,越容易得痛风。血尿酸增高达umol/L时,结合临床就有诊断意义。尤其是血中尿酸持续在umol/L以上者,约70%—90%的机会会得痛风。痛风病人也可能是血尿酸正常,这是因为患者急性关节炎疼痛而引发应激反应,引起垂体加速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加肾脏排尿酸的功能,血尿酸水平可能是正常的;或因关节疼痛难忍,使进食量锐减,使尿酸合成减少。有时血尿酸增高也未必是痛风,因为,不少人饮食结构出现不均衡,摄入富含嘌呤和高能量食物过多,由此导致患代谢综合征,影响尿酸的代谢过程,使尿酸合成增加。资料显示,在正常人群中,有5%-10%的人血尿酸升高,60岁以上的人群中15%是高尿酸血症,其中发生痛风者只占10%。可见,既不能排除血尿酸不高的关节炎患者有痛风的可能性,也不能把所有的血尿酸增高的病人诊断为痛风。只有结合病人的病史、症状、体征和其他检查结果,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血脂正常为何也会动脉硬化?

为什么有不少血脂正常的人也会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甚至出现心肌梗死呢?这很可能是由于同型半胱氨酸作祟。

近年来,越来越多流行病学与临床研究发现,因同型半胱氨酸代谢异常导致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已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在动脉硬化和动脉血栓形成等心脑血管疾病中,被列为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及吸烟一样的同等重要危险因素,与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明显增高呈正相关。

据了解,治疗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类的动脉硬化与治疗高血脂性动脉硬化不同,需要通过补充叶酸、维生素B12、B6等药物进行防治。因此,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均衡饮食,多吃绿叶蔬菜、橘类水果及豆类和鱼类食品,并在医生指导下检测是否存在“同型半胱氨酸”这一危险因素。

C反应蛋白测定的意义是什么?

C反应蛋白是细菌感染和严重组织损伤的一项诊断指标。其升高可见于:

1.组织损伤、感染、肿瘤、心肌梗塞及一系列急慢性炎症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全身性血管炎、多肌痛风湿病等。

2.术后感染及并发症的指标:手术后病人CRP升高,术后7—10天CRP水平应下降,如CRP不降低或再次升高,提示可能并发感染或血栓栓塞。

3.可作为细菌性感染和病毒性感染的鉴别诊断:大多数细菌性感染会引起患者血清CRP升高,而病毒性感染则多数不升高。

4.近年来有研究指出用超敏乳胶增强法测CRP,提高测定的敏感性,可用于冠心病和心梗危险性的预测。

哪些人易患白血病?

白血病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于机体产生的结果,根据研究表明,具有以下情况者,其白血病的发生率可能高于普通人。

近亲结婚所生子女:近亲结婚的后代,遗传性疾病的发病率比非近亲结婚的后代高出倍,这些孩子经常会发生染色体变异,因此更容易得上白血病。

具有化学药物、毒物接触史:生活在油田、化工厂附近,或长期接触化工制剂的人群更易患病。

与汽油长期接触:汽车驾驶员与含苯的汽油长期接触,造成患白血病的几率高。因此,长期医院验验血常规,如果过去血常规正常,在开车后出现白细胞下降,又不是病毒感染或其他原因所致,就说明对苯很敏感,要格外小心。

长期接触染发剂:临床上发现,白血病病人通常有长期染发的历史。在这点上,儿童、老年人与怀孕妇女尤其需要注意。

有用违禁药物治疗牛皮癣、类风湿史:很多治疗牛皮癣类风湿的所谓“祖传秘方”中,都含有大量的乙亚胺、乙双吗啉,它们是诱发白血病的罪魁祸首。

长期滥用减肥药物:一些爱美的女孩子为了追求苗条,会大量服用配方不明的减肥药物。其实她们不知道,这种行为已悄悄地将其带进了白血病的陷阱。

大量吸入装修污染气体:据检测,各种板材、乳胶漆和新的家具等,都含有化学合成物质,这些物质可逐渐释放出有毒气体。这也是长期生活在新装修的环境里,容易发生白血病的原因。

曾受到过辐射者:照射X线或伽马射线后,由于接受大量放射性元素,也会诱发白血病。

贫血时应做哪些实验室检查?

血液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以及红细胞压积均低于正常标准者称为贫血。其中以血红蛋白最为重要,成年男性低于g/L,成年女性低于g/L,一般可认为贫血。

临床上将贫血分为三大类:①红细胞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②红细胞破坏过多,如各类溶血性贫血;③急性和慢性失血性贫血。

检验项目选择:血常规,红细胞比积,网积红细胞计数,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的测定,血清铁测定,铁蛋白及总铁结合力测定,尿常规及隐血试验,便常规及隐血试验,肝功能,肾功能,血肌酐,骨髓检查,抗人球蛋白试验,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测定,血清总甲状腺素(TT4)测定。

赞赏

长按







































北京一般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
北京儿童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huicapital.com/lcbx/15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